滇之韵 > 文章列表
马背上的法庭 (浏览次数:1649)
发表于2011-6-13 17:03:00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没有渲染,没有通常影片所炫耀的特技,就像一部老掉牙的放映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每一个人的内心缓缓回放。这是青年导演刘杰执导,著名演员李保田主演的影片《马背上的法庭》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尤其是在结尾的时候很感人,老冯对着大山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会感到他很孤独,退休的杨阿姨留在了寨子里,阿洛带着妻子走了,只剩他牵着那匹老马走上了自己的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正是在长腿掉下山崖的地方,我们听到了摔东西的声音,然后老马停了下来,我们知道,老冯走了,他最终还是打盹了,结束自己的孤独旅程。就这样,一幕走访山寨断案的情景悄无声息地落下了帷幕。我们,都为老冯祈祷,祝他一路走好。

    本电影的剧情是: 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即将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以及第一次下乡的彝族大学生阿洛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国家机构——马背法庭。他们骑马行走在云南偏僻的少数民族山寨里,让这里的人们也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一个意外事件却让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阿洛带着新娘逃走了,杨阿姨退休了,山路上只剩下衰老的老冯孤独的背影…… 在云南西北蜿蜒的红土路上,缓缓的走过来这样一支队伍: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即将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队伍的最后,是他们的特殊成员——一匹老马。

在电影中,导演非常巧妙地安排了老冯与阿洛的组合,老冯是一个泥腿子出生,没什么文化,在他求学的年代,社会大动荡,人们的温饱都成为问题,老冯可谓是蹉跎了读书年龄。而阿洛则与老冯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读完了大学,是法律专业出身,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在这三名法官中,他无可否认地是法律知识上的权威。他也具有法律上的强烈职业精神。但是长期在农村生活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风都比较熟悉,正是这个练就了老冯在办案上的非凡技巧。一一旦面临突发事件,他能很快的做出判断、处理,并让人心服口服。阿洛虽然拥有深厚的法学功底,但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理解。因此,与老冯相比,在具体案件的处理手法上还显得比较稚嫩。我认为这是在暗示着中国的基层法院目前还面临着一个转型时期:从泥腿子法官向专业法官过度,而且这种转型时期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老冯与阿洛两人生活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他们在办案方式上的差异。电影展示的两个案例很有代表性:第一个案例是侵权案件。一头猪翘翻了一农民的祖坟,该农民把猪捆了,堂而皇之地抬着猪闯进了刚开庭的法庭,并提出两项要求,一要赔两头猪,而是主人要办一场大法事,否则老祖不得安宁。老冯按照当地风俗及往日的办案经验,支持了原告的请求,而阿洛则站起来反对,理由是法律不支持封建迷信,原告的请求缺乏法律依据,这差点让老冯下不了台。第二个案件是关于离婚的:在鸡肚寨,一对老夫妻要求离婚,女方根据当地民族风俗要求法庭把包括房屋在内的所有夫妻财产判给自己,老冯认为这是合理的,在少数民族地区,离婚是件不光彩的事,如果不对离婚进行遏制,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阿洛认为这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最后,男方主动提出不离婚,两人和好如初收场的。但是老冯的判案方式似乎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更能达到解除纠纷的作用。

跟随者主人公老冯一行三人,我们先后看到了僳僳族的鸡喉寨、普米族的鸡肚子寨、纳西族摩梭人的鸡肠子寨和彝族人的鸡尾寨。一个行程下来,一幅“马背上的法庭”的画面已经落在了我的心里:那个干净的国徽挂在柴堆或土墙上,院子或街道中放着两张陈旧简单的桌子,摆上写着“法官”和“书记员”的两块纸板,被告和原告有的坐着有的蹲着,然后法官说一声:现在开庭。这就组成了最简单的法庭。

第一桩案子就反映了在我国一些地方最真实的现实,两个兄弟分家产,妯娌之间因为一个菜坛子而告上法庭,杨阿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丝毫没有结果,最终老冯一把摔烂菜坛子,随身掏出五元钱,让两妯娌每人买一个,自掏腰包解决了问题。

影片中,法官老冯和书记员杨阿姨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白,就是在老冯将要离开杨阿姨村寨的晚上,杨阿姨一边洗衣服一边与老冯展开的一段对话。杨阿姨劝老冯退休后到丽江和不理解他的家人住在一起,毕竟老冯的妻子女儿也不容易。老冯对杨阿姨说自己会回来看她。老冯感叹道,一生的事情,几句话就说完了。杨阿姨也感叹,衣服还没洗完,一生的事就说完了。看似简单的对白,深深地震撼着我。一名法官对法律终生不渝的忠贞,当我们真正刻意要去描述时,所有的语言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透过影片故事,不难看出西南边远地区的人们已经有了民主与法律意识,但还是存在着封建意识。他们承认政府法律的公正与权威,老冯具有与其他村民不同的身份与地位。比如,只有老冯才能代替老祖宗牵走赔给别人的猪,当老葛老冯送他一头小猪时,高兴地冲着村民大喊:冯法官送了我一头大猪!然而,他们的民主与法律意识又是非常表面化与淡泊的。根据法律决断离婚的妇女搬出丈夫家,妇女哭天喊地的誓死不从,老冯无可奈何。在老葛和村民眼里,通过全村村民投票一致认可的规定就是最真实的民主,过界羊就可以宰杀。一村狭隘的民意成就了最大的民主,完全不考虑正式法律的约束与其他村民的利益。

作为基层干部,老冯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以真诚赢得群众的信赖,在山寨有很高威信;作为法官,他把法律的原则性与操作的灵活性巧妙结合,使一些棘手问题迎刃而解;作为前辈,他对年轻法官没有空洞说教,只是润物细无声的行为,尽管年轻人一时不能接受,但片尾所提:老冯因瞌睡失足跌下山后,阿洛接替了老冯,继续行走在山寨;作为一个大男人,他也渴望儿女情,当他来到摩梭族杨阿姨家时,听到杨家人问道:“几时来走婚” 时,他乐了。但是,他的家人却不理解他,只有他自己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并时时刻刻都在为在丽江做生意的儿女着想。

《马背上的法庭》不仅反映了艰苦条件下基层法官的工作、生活,也是对工作在艰苦条件下所有政法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至爱无声!这正是那些已经远去和依然默默奉献在审判岗位上的法官们的真实写照,他们用自己的一生,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无怨无悔地书写着一个大大的“法”字!

当看完这部电影时,心中也突发一些感慨,我们的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向阿洛这样的正直人士,老冯这样的敬业人士,杨书记一样的能够与村民进行全面沟通的人士。然而,事实不如所愿,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披着法律外衣、拿的是国家薪金却不为人民办事的人,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虽然,真正的法律人在社会的潮流涌动中可能会和老冯一样,一直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但,现在看来,做到这一点并不轻松,法律人同样是人,是人就要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相对而言,他们见识到的社会丑恶面更要多一些,惟其如此,有的人远离丑恶,有的人却趋之若鹜。

  社会千姿百态,世界上本无至善至美的法律。我们不能把法律当为一个抽象体存在,不能作为一个可以任意变通的量,更不能作为一个可以随心所欲、谋取私利的工具。我们理性的明知,徒法不足以自行,我们法律人的最终使命是要基于我们对法律的信仰,运用法律的智慧,顺从人的基本良心,来保障公平和正义的真正实现。

在法官老冯身上,有些人会看到自己的愧疚,这不要紧,我们要知耻而后勇,只要我们多一些信义和责任感,少一些惰性和利欲心,我们就会感到人民群众和我们法律人原来会是如此的水乳交融,法理与情理在司法工作中也会相得益彰。

《马背上的法庭》从法官老冯的身影里,让我对法律人的良心和良知浮想联翩,这个遐思梦想虽然崇高但毕竟遥远,现实虽然低俗也是触手可及,稍微的一点思想偏离就会出现行为的出轨,保持头脑清醒和坚守道德底线应当成为当今法律人最首要的选择。法官老冯的形象在拷问每一个法律人的良心,引发我们的思考,也许对这个问题就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灵魂去交流,并作出自己个性的抉择。

一部电影就是一个浓缩了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状况,《马背上的法庭》为我们塑造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法官人士,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倘若这样的法官成为所有人的偶像和追求目标,那么,民族甚幸!不过,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像马背上的国徽一样,正在随着那匹老马缓慢艰难的前进!

楼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进行回复或者发起新的主题